《鐵騎堡》觀景平台規劃設計
黃昏回航的漁船,總是從西引島轉進來。
由小而大,愈近愈顯。
《鐵騎堡》觀景平台規劃設計
黃昏回航的漁船,總是從西引島轉進來。
由小而大,愈近愈顯。
傅月庵/我所知道的鐵騎堡
懸崖邊崗哨旁靜靜看著眼前一 片寧靜的海洋,想像出海後轉個彎,
很遠很遠的遠方,家人是否都平安?
來信說不喝酒了的父親又喝了嗎?為生計勞苦的母親身體好嗎⋯⋯
此時天色漸漸暗去,一艘漁船噗噗噗地回航母港,幾乎就是此日眼前所見情景。
SITE PLAN
BEFORE
戰地政務解除的幾年內,棄用的鐵騎堡地下空間被雙層建物所掩埋,雖說該建物在第二層灌漿後也被遺棄了,總之,兩個不同時期的孤兒建物就這樣相偎相依了二十多個年頭。
鐵騎堡本是守備南澳街區的重要據點之一,與「東堤」、「信號台」呈三角配置,主要任務為封鎖南澳港口、阻卻敵軍登陸上岸。七零年代退役的它,不知四十年後的今天,成為了東引第一個軍事轉譯景觀案例。
位於南澳聚落的西北側制高點,鐵騎堡擁了先天的視覺優勢,聚落、中柱港乃至西引島間內海一覽無遺,遙想它服役期間承攬了多少兵官思鄉的淚水,日落的景色更加淒美...
設計理念|
為爭取最寬廣的視野、同時保留適當的圍欄高度,本景觀平台於基地西南側設置了下凹式的帶狀空間;並於凹陷處鋪設清碎石,模仿踩在戰備步道或礫石灘上的觸感與聲響。
「構工」,水泥色的汗水浸濕了這些老兵的東引記憶,他們用水泥撐起了這座島嶼的一切民生:水庫、道路、碼頭、橋樑、國宅...。鐵騎堡景觀設計在材質上致敬了這代表他們的光輝歲月。迴旋式的動線設計,引導觀者進入地下的機槍堡空間,落入安排好的回憶漩渦:灰暗、輾轉、柳暗花明,在空間構築的過程,亦重新走過一趟屬於他們的構工年代。
母狼犬瑪莉,掛中士階,後來病死,野戰醫院派員帶回解剖,得畫病死現場圖,檢討會開了5、6回,比死一個阿兵哥還麻煩。
鐵騎堡老兵回憶道。
*地下的機槍堡空間尺度狹窄而限縮了鏡頭,故無法以照片示意,推薦來訪者實地行走一遍。
可惜的是離島的最低標的施工品質
夜間照明的電路也因不明原因中止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