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風塔》這個故事,要從馬祖先民在乘風揚帆的旅程說起⋯⋯
當一艘艘漂泊的漁船選擇一處灣澳定錨的瞬間,交會的風與土開始產生了震盪,經過了漫長的風化作用,大自然雕出了幾張陌生而獨特的面孔——竿塘列島、白犬列島、東湧列島⋯⋯。
然而百年過後的戰爭與政治變遷,卻束起了這幾條分合的緣分,「馬祖」一詞就此成了共同的未來。來自四鄉五島的孩子,陌生卻又無比熟悉的他們捧起了代表自己的土壤,共同砌起一座塔,讓風代替火焰的攪動,滾動著彼此的異與同,創造出屬於「馬祖」轉生面貌。
『孩子在認識土地的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異同中,共同創造屬於馬祖未來的想像。』———策展人 蔡沛原、林喬安
2022馬祖國際藝術島的藝術扎根計畫《風塔:乘風而行的藝術共創旅程 》,於去年秋天巡迴了四鄉五島共七所國中小,以「藝術共創」作為課程主軸,藉由藝術教育帶入馬祖在地的文化與認同。
隨風而飄舞的橘黃色染布,是馬祖孩子們採集自四鄉五島之不同色彩的土壤(風化土、砂質土)與島嶼的植物(野生雜草、農作物),以「泥染」之方式萃取出屬於不同島嶼的獨特故事。白色的布料象徵「帆」,代表馬祖先民乘船移居的歷史, 象徵著馬祖人乘風而行的故事;泥染則連結著四鄉五島的土地,象徵於土地扎根。
在東引鄉忠誠門前的草坪上,可以見到一特殊藝術裝置。《風塔》以青竹構塔,延續馬祖傳統漁用尼龍繩「曬衣」概念,將馬祖學生創作之泥染布塊攜至代表共同文化的塔上,當海風貫穿時便可隨風飄揚,象徵著「風帆」的意象。裝置質感效仿馬祖的日常風景,更隱藏了十年的共創馬祖期許。